清乾隆 白釉玲瓏瓷西番蓮紋碗
玲瓏瓷是古代陶瓷藝術之瑰寶。因為“玲瓏”的本義就是靈巧,明徹、剔透,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。玲瓏瓷是在明宣德年間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,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- 玲瓏瓷的由來:
相傳,在宋代景德鎮瓷器中有一種熏爐的產品,爐蓋采用鏤空裝飾。在燒成過程中,溫度往往控制不嚴,常使窯內溫度過高。加之釉料的高溫流動性好,從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動而將爐蓋上的空洞填平??僧敵龈G后對光一照,卻是光亮透明。這種偶然的產品缺陷卻使工匠們大受啟發,終于在明代永樂年間成功燒制出晶瑩剔透的玲瓏瓷器。玲瓏瓷
- 玲瓏瓷的制作需要經過做坯、雕眼、填眼釉、干燥、施釉、燒成等步驟,其中玲瓏眼的雕鏤和填眼釉屬玲瓏瓷制作的特殊技藝。 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,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“玲瓏眼”,然后 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,十分美觀,被喻為“卡玻璃的瓷器”。
傳統玲瓏眼的雕鏤方法是按照畫面的安排,在半干的坯體上用金屬刀具逐步將坯體鏤空,形成各種形狀的玲瓏眼。
傳統玲瓏眼 雕鏤
玲瓏眼雕成后用毛筆蘸玲瓏釉,逐次填入玲瓏眼中,填釉的速度和次數都要靠瓷工的熟練技藝來完成。
玲瓏眼雕鏤后 蘸玲瓏釉
- 玲瓏瓷又稱“米花”,日本人稱為“米通”,西方人把它叫做“嵌玻璃的瓷器”。它采用鏤雕技法先在瓷器坯體上鏤出若干一定形狀的玲瓏眼,用特制的玲瓏釉把眼填平,再繪以青花,施釉后高溫燒成。青花玲瓏以其玲瓏剔透、幽靜雅致、精巧細膩、樸素大方的藝術特色,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,為人們所推崇備至。
玲瓏瓷
- 玲瓏瓷的發展:20世紀50年代以來,玲瓏瓷得到恢復,而且發展很快。玲瓏瓷工藝精湛,裝飾設計時統一考慮玲瓏眼與青花紋飾及加彩的協調問題。雕玲瓏眼時講究刀法。配制的玲瓏眼釉燒成后呈碧綠透明、光亮平整。填眼釉要注意干濕,干燥后進行青花紋樣描繪,并施透明釉,然后入窯燒成為青花玲瓏瓷。 青花玲瓏瓷釉面白中泛青,料色幽靚雅致,玲瓏碧綠透明,釉中有釉,花中有花,相互襯托,相映生輝,耐酸、耐堿侵蝕,無鉛毒。若進行釉上彩繪,成為清雅中見鮮潤的青花玲瓏加彩瓷。隨著玲瓏瓷成型的機械化程度提高,玲瓏釉由一種碧綠色發展到多種顏色,玲瓏眼由米粒狀改變為各種形狀組成的美麗圖案。與玲瓏相結合裝飾的青花,由單純的邊腳圖案發展到山水、花鳥、人物等。
玲瓏瓷
玲瓏瓷
玲瓏小巧、剔透晶瑩的玲瓏茶杯,讓茶人在喝茶時,更多了一份賞器的雅致,不亦樂乎!
玲瓏瓷也有很悠久的歷史,所以也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。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,叫青花玲瓏瓷。這種瓷器既有鏤雕藝術,又有青花特色,既呈古樸、又顯清新,集高超的燒造技藝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,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。
【文章源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】